2023-10-27 19:30:04 人气:39
今天下午,有网友私信小编,在谈到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时,说道:由于有些家长和老师没有起到好的引导,致使国家培养的很多优秀人才,都留在了外国,甚至以"外国人"的身份,瞧不起自己的祖国。因此,这位网友表示,在教育9岁的孩子时,他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:只有国家强大了,我们才不会被欺负。
说实在的,在与这位网友的交流过程中,小编心底一直涌动着一种情愫――感动。作为一名从教20多的教师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今天的家长们,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与责任担当,更把教育升华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,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分数。可以说,这是民族之幸。谢谢这位朋友!
但是,与这位家长想法相悖的是,近年来社会上却一直存在着一种说法:"清华北大是美国的人才基地摇篮。"
客观地说,这句话虚抬了清华北大的地位――清华北大既成不了美国人才基地摇篮,美国的强大也不是靠清华北大促成的。只是,这一句话确实表达了,大家对清华北大当今的培养模式,以及所培养的留学生一去不复返的不满。
清华北大,可以说是全国学子心中的神坛,是全国人民可望不可及的梦幻所在。他们在全国一直拥有两个之最:国家给清华北大的拨款最多;清华北大给国外培养的人才最多。
1.清华大学的留学现状清华大学曾在2018年发布了一份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每年的清华应届毕业生中,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,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选择在国外发展或者定居,有69.5%的留学生服务于美国,留学第二名是英国,占8.1%。
这份报告一发布,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,大家纷纷对清华学子留学不归国,效力他国的现象表达了不满。据说,正是因为如此,清华大学2019年就没有再发布此类的报告了。
其实,这也不怪大家对清华、北大这样的现象不满。试想一下,任何一个从国内走出去的人才: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,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育资源,而美国没有出一分钱;优秀的学生进入清北学府,享用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,美国没有出一分钱;每年国家向清华、北大投入巨额经费,美国没有出一分钱……美国几乎以0成本,就"俘虏"了我们众多的优秀人才,这对民众来说,如何想得通?
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,则在于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下,让部分学生成了"精致的利己主义"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痛批"精致的利己主义":
"我们的一些大学,包括北京大学,正在培养一些'精致的利己主义者',他们高智商,世俗,老道,善于表演,懂得配合,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。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,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。"
是的,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:高智商。
2.北京大学无法放下的遗憾关心经济的朋友,一定还记得2020年2月18日,北大方正集团发布的关于资产重整的公告吧。北大方正集团,背靠北京大学,被冠以中国最大校企的光环,体量超过3600亿元的庞然大物,却走到了无力清偿债务,需要进行资产重整地步。这了意味着其旗下的6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发生变化,再进一步来说,也会对持有其股份的股民,造成不确定的损益。
之所以在这里说此事,不是要跟大家探讨股权问题,而是想表明一个看法: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及光华管理学院,拥有中国最顶尖的一批经济学教授专家学者,也是中国培养顶尖经济人才的地方,每年的学霸和状元都趋之若鹜。但是他们自家的公司却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重组,这对北京大学来说,将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抹去的遗憾和疤痕。
3.如何看待留学去留其实,在小编看来,清华北大也好,其它大学也罢;留学也好,留国也罢,这些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学生留学后的态度。
01
进入20世纪后,人才交流已经成了国际融合发展的趋势,这对促进文明和文化,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就拿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来说,除了毛爷爷和朱爷爷没有出过国,其他的大多留过学:又比如科技界的钱学森、邓稼先、竺可桢、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,都留过学。所不同的是,他们学成后,都回到了贫穷的祖国,革命也好,科研也罢,硬是把一穷二白的中国,变成了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02
有人说,别人不回国也不用道德绑架。是的,其实这个世界真的并不是离了谁就不转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,这没问题,但问题是,当你在成长时期,享受了国家最好的教育资源,留学后一去不复返,甚至加入外籍,把矛头指向国内,这真的是道德底线和人格缺失的体现,是忘了本。
03
也有人说,人才不回来,是因为国内科研环境不好,留不住人。这一点不得不承认,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需加强,但这并不成为数典忘祖的理由。俗话说,狗不嫌家穷,儿不嫌母丑。如果说现在环境不好,难道还比20世纪初的环境更差?还比三年困难时期更困难?钱学森回国时,正是国家最穷的时候,连合格的钢铁都造不出来,最后还不是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。如果没有这些核武震慑,那些欺软怕硬的洋鬼子会有现在这么好说话?显然不可能,大家看看如今的伊朗、伊拉克、叙利亚就知道了。
04
中国人历来不缺智慧,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名族之一。出国取经固然好,不出国也能亮瞎世界的眼睛。杂交水稻之父――袁隆平,没出过国吧,一辈子当"农民",解决了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,这就是中华大地孕育的"农民之子"。要说荣誉和地位,又有几人堪比?但时至今日,仍住着简陋的房屋,理着20元一次的头发。这样的榜样,说是民族之魂也不为过。留学不回的清北学子,都是在智商尖儿上跳舞的角色,不是不知道这些,只是在名利和物欲面前,他们选择了失忆。
写在后面:有一位在211大学任教的老师说,学生跨入清华北大前,小心翼翼;踏入大学后就傲气冲天,而这股傲气是:社会宠的,老师捧的,家长惯的,别校仰视的……最后清北学生就变成了追求一流生活,干着一流工作,享受一流自由,选择一流国籍的一流人才。这位老师的看法,也许有点偏激,但却真实的表达了当前部分清北学生的价值追求。
当然,话说回来,世界是现实的,人也是现实的。没有栽好梧桐树,就留不住金凤凰!要想人才不外流,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优化制度、净化环境,光讲感情,是没有用的。谁叫人家是"人才",而我只是"人材"呢?
大家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留言交流。
关注“豆爸侃教育”――说教育事,解教育规,做教育人!